本文摘自:新华网,作者:赖晨,原题:《林纾袜子“偷”米赠恩师》 林纾(1852~1924),字琴南,号畏庐,福建闽侯(今福州市)人,近代文学家、翻译家、画家。 林纾11岁的时候,在台湾经商多年的父亲林国铨,终于站稳了脚跟,每月可寄20两纹银(约今人民币1000元)回家,林家家境有所好转后,林纾便拜同里(乡)薛锡极为师。 薛先生长须玉立,对“七经”倒背如流,喜欢欧阳修、杜甫、岑参的诗文,性格正直、清介。他的同族同辈中有3个人考中了进士,但他却不屑一顾,在福州横山(今福州市鼓楼区)结庐隐居,教了六七个学生,其中最喜欢的就是林纾,并给他赐名为“徽”。薛先生不教学生八股文,而是教读欧阳修的散文和杜甫的诗歌,对林纾的要求尤其严格,他说:“我不做八股文,你们熟读欧阳修、杜甫的诗文,可以扩展心胸。而且,我看到许多有功名的人,甚至连一封书信都不会写,“一无用处”说的就是这些人。所以,不要以为我是离经叛道,你们要精熟欧阳修、杜甫的诗文。”在薛锡极先生的启迪下,林纾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倍增。偶然,他从叔父的书箱里,觅得残缺的《毛诗》《尚书》《史记》,大喜过望,日夜诵读。林纾后来能够成为著名的古文家,与薛先生的教导有很大的关系。 然而,那时候的读书人不会写八股文是没有出路的。薛先生虽然自己不认同八股文,但是担心由此耽误了学生,所以在林纾13岁的时候,便把他介绍给专教八股文的朱先生,后来,林纾考中了秀才、举人。 在林纾和薛恩师相处的两年间,发生了一件趣事。
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袜子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
|